logo横板.pn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2020年,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,中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相较于工业减排,以森林、草原、湿地等为主体的生态固碳投资小、收益大,因此发展基于自然的生态碳汇成为更优选择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表示,应加快发展林业碳汇,助力实现我国的碳中和目标。

  所谓碳汇,是指通过植树造林、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,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。林业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与创新,即进行植树造林和保护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,同时再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,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。

  薛建辉介绍,到2030年,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25%,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。但由于我国的新能源技术、碳捕集与封存等工程碳汇技术尚不成熟,加上市场应用成本较高,因此加快发展林业碳汇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。

  “林业碳汇能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,但存在交易体制不畅通、可持续管理水平较低以及核心技术欠缺的问题。”薛建辉认为,为扎实推进碳中和,需提高林业碳汇项目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的规模,以市场机制弥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不足。同时,建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机制,将企业的碳排放权资金与科研单位的研发能力相结合,研发出提升林业碳汇能力的关键技术。

  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快实施碳汇林造林的技术标准,构建可核查、可报告、可计量的森林碳汇能力监测网络。”薛建辉表示,想要提升林业碳汇能力,各级林业主管部门、地方造林和营林单位要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,提高对全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认知水平。“此外还得加强森林碳汇功能的宣传教育,培养全社会低碳环保理念,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”薛建辉说。

  新江苏·中国江苏网政协报道小组

  编辑: 喻婷